周公
          發布日期: 2020-12-21 15:12:58來源: 易學君分類: 〖古今名家〗


          元圣周公——協父治易 匡扶社稷



          周公(生卒年不詳),姬姓,名旦。西周開國元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學先驅,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封于曲阜,留朝執政,長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合殷貴族武庚和東夷反叛。他率師東征,平定叛亂,滅奄(今山東曲阜東)后大舉分封諸侯,營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又制禮作樂,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創制者,主張 “明德慎罰”,以“禮”治國,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言論見于《尚書》之《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


          據何尊銘文載,周武王滅商后,由于鎬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舊族廣泛分布的東方地區,就提出過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設想,武王還曾為此夜不能寐,對周公嘆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為鞏固新政權,周武王曾考察過伊﹑洛二水一帶的“有夏之居”,準備此建設新的都邑,但未能全面實行便駕崩離去。周公二次克殷后,對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迫切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秉承武王遺志,建洛邑,在東征平叛以后,這件事更具有緊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瀍、澗四水匯流其間。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潁二水,可達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確實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執政的第五年,正式開始大規模營建成周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來到洛邑,經過占卜,把城址確定在澗水和洛水的交匯處,并進而規劃城廓、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五月十一日規劃成功。第二天,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澗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對于周公營建洛邑的過程,在《尚書》中也有有簡明扼要的描寫:據《尚書·召誥》載: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達洛邑,經“卜宅”得到吉兆后便正式奠基動工。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來到洛邑。二十一日,在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后,他向殷商貴族和各諸侯國的首領發布了營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開了大規模營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筑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筑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臺、玄閫”等不同的通道。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郟山,故又稱“郟鄏”。新都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東郊,瀍水以東殷民住地叫“成周”。


          據《尚書·洛誥》載:“當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大典。周公帶領百官,使他們在舊都熟悉禮儀之后,再跟從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開始用殷禮接見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這些禮節是非常隆重而有條不紊的。


          民間流傳《周公解夢》即托名周公所作,足見人們出于對周公功績的尊崇與千古流芳。



          相關信息

          楊懿人老師個人官網

          Yang Yiren's official website

          聯系電話:13621280499

          郵箱:zhouyi64@163.com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草園胡同76號聚才大廈A座206室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公眾號
          楊懿人老師個人官網 備案號:京ICP備10001008號-4
          版權所有:@ 楊懿人老師個人官網 html地圖 xml地圖 技術支持:博昊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