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2019年
國內易學術數發展概況
(文/楊懿人)
古代干支紀年,60年為一輪甲子,1984年正值下元甲子第一年,歲次甲子。是年5月,第一次全國性《周易》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上,專家學者們就易學、術數、帛易、數字卦等熱點進行討論;同時,發起籌建中國周易研究會,推動周易研究活動。
研討會由武大哲學系“三駕馬車”蕭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生創議,武大哲學系、湖北省社科聯、湖北省社科院哲學所共同主辦,唐明邦先生主持召開,掀起了當代易學術數發展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1989年,中國周易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濟南召開,大會推舉唐明邦先生為會長,劉大鈞先生為副會長兼秘書長,聘請張岱年、任繼愈、朱伯崑等先生為顧問,創辦《周易研究》期刊。其后,更名為中國周易學會。自此,80年代中后期以來,從部分高等院校、社科院所再到民間組織、企業機構、社會媒體等,“周易熱”逐漸成為了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經濟現象而存在。
事實上,不少教授當時是明確反對和批評易學術數研究的,甚至視之為“糟粕”等同于“迷信”。這種觀念一是源于歷史原因“易理”與“象數”學術之爭,二是獨善其身撇清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三是他們主要以周易哲學思想理論研究為主,對于術數并沒有做系統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故避而不談。對此,唐明邦先生《20世紀中國易學回眸》可窺一斑。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中華大地萬象更新,文化事業百家爭鳴。得益于此,易學術數也隨即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國內部分省、市級周易研究會陸續成立。其中,較早的有貴州省易經研究會、安陽周易研究會、四川省易學研究會、河北省周易研究會等??上r至今日,多數名存實亡或分崩離析了。但在那個年代涌現出的易學術數先行們,值得我們永懷敬意!
2014年初,恩師楊景磐先生首倡集合一批易友,從90年代初開始,對當代易數群書作一評議。無論是大名鼎鼎的專家教授,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作者,均一視同仁,公正地評價其作品的閃光點和學術價值所在。同時,客觀反映其美中不足之處甚至錯誤的地方,對于那些剽竊抄襲欺騙世人的不良現象予以揭露批判,凈化學術空氣,傳授正能量,使后人少走彎路,這豈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當收到恩師上述序言后,內心深受觸動,但也感到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而擱置,但恩師弘揚易學術數的嚴謹學風和德行感召,時刻激勵著我的人生從易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故此,覺得有必要對相關大致脈絡簡作梳厘,以覓讀者,這對易數初學愛好者來說應有裨益吧。
回過來看,80年代中后期國內部分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易學哲學研究、易學考古研究、易學中醫研究、易學建筑研究、易學天文研究、易學數學研究、易學科技研究、易學地震研究、易學氣候研究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代民間易學術數活動的開展。特別是在以武大唐明邦教授、山大劉大鈞教授、西北大費秉勛教授、河北張志春先生等為表率的力挺下,也正是從1990年開始,易學術數研究熱情空前高漲,各地周易大會接踵而至,緊接著藍允恭《太極思維與預測》、洪丕謨《中國古代算命術》、邵偉華《周易與預測學》《四柱預測學》、費秉勛《奇門遁甲新述》《中國神秘文化》、廖墨香《周易預測學指南》、楊景磐《太乙通解》《實用六壬預測學》、劉廣斌《奇門預測》、劉大鈞《納甲筮法》、張志春《神奇之門》《開悟之門》、霍斐然《斐然數術集》等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易數著作相繼出版,開啟了易數學習研究的新局面。此后近20年間,各種易數作品大量面世走向了我們的書架和精神世界。
隨著易學術數研究的深入,從最初流傳的四柱八字、梅花易數、納甲六爻等基礎易數逐漸向奇門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數、大衍筮法、皇極經世等高層次易學術數階段發展。與此同時,姓名學、風水學等實用易學術數日益受到民眾的關注和重視,社會相關服務行業興起。隨之,各個易數領域、學科流派、優勢特色、代表性人物等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其中,三式及姓名學盛行于京津冀地區,命理及風水學在深圳廣東沿海地區頗受歡迎。另外,重慶、銀川、上海等地的易數氛圍也是日漸更濃。
欣慰之余,也對當下易學術數發展所面臨窘境和突出亂象而憂心不已,各種行業負面新聞不絕于耳,個別組織內耗嚴重,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整體學術水平不高,功利浮躁情緒滋生,缺乏政治職業素養,文史通識基礎薄弱,這些都直接制約著民間易學術數研究進展,所以盡管現在“大師”頭銜滿天飛,但凡真才實學德行兼備者自不為虛名所累。近些年來,民間易學術數愛好者從業者文化、學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易學術數行業出現了不少青年身影,他們充滿激情和理想,有志于易學術數事業,個別在學術和實戰上不斷精進,個別在業務和市場上風生水起,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到易學術數學習研究應用服務的行列中來,實現易學術數新的價值和突破。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易學術數研究在近20年的時間里,逐步興盛起來,除了原先的各級周易研究會和少數知名老師個企以外,在港注冊的國際易經科學研究院、中國易經協會、中國周易發展研究院和國內召開的中華易學大會、易界明人科學解易大會、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長三角易學高峰論壇等組織和平臺在團結和推動國內民間易學術數活動方面也是起到和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2003國際易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該會由民政部注冊、社科院主管,北大朱伯崑教授為第一屆會長,中科院董光璧研究員為第二屆會長,社科院孫晶研究員為第三屆會長。國際易聯自2011年開始逐步吸納民間易學術數研究專家學者入會,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家明令出臺離岸社團管理法規,國際易聯陸續整合建立了多個下屬二級分會或委員會,為民間易學術數規范化發展提供了通道和可行,也打破了長期以來所謂“學院派”和“江湖派”老死不相往來的堅冰,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我們這些年看到不少教授、研究員開始大膽從事易數古籍出版、易數學術研討、易數應用研究工作,像人大、北師大、中央民大等相繼成立了自己的易學研究院或術數研究中心,其中,由北師大張濤教授領銜的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更是旗幟鮮明“理”、“術”兼綜,響譽易界及學術界。
本文時有斷續,本意是繼往開來,紀念近些年逐漸離我們而去的那些易學術數界的前輩先行同道友人和相識,他們是張志春先生、吉祥老師、霍斐然先生、唐明邦先生、曾仕強先生、邵偉華老師、張行貴老師、秦詩倫老師、余敦康先生、謝永健老師、李學勤先生、曹正權老師、林圣鴻老師等…他們中,既有易界名宿,又有易學活動家、實踐者,還有易學草根。當然,這僅是我所認識的,還有很多從易、從術、從學者,我們一并滿懷敬意。人的一生難免充滿爭議,不管是使命還是境遇,不管是地位還是財富,終究會走完我們這一生平凡的生命,但是以易結緣,神交圣賢,追慕古人,啟思后學,嗚呼哀哉!
作者楊懿人,北京三式乾坤信息技術研究院秘書長、中國易學網創始人,傳統易學術數研究服務從業者,尤喜周易大衍、太乙命法、姓名學及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