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當代著名權威周易專家楊景磐先生
(文/楊懿人)
引言:所謂“拜訪”,只是在成行前幾日唐突的給老先生打過一次電話,就欣喜前往;聽筒里儒雅謙遜真誠的話語至今記憶猶新,給予了我們莫大的勇氣和動力。
我們廣大同仁所從事的領域,較易經、易學或國學、、、等諸如此類時代變遷所衍生出來的詞語,就像老先生談的一樣,還是周易的詮釋較為傳統和全面。
前輩,長者、師也。楊景磐老先生雖年過七旬卻終日分秒進取伏案研究與寫作,處小地而究大義,清謙而受用大任,其志其德其行,吾等實感慨于心,無以言詞。
之所以老先生冠之,不僅是發乎于心的尊崇,也是古往今來的沿用;或許正是現世中所謂的泰斗、大師、教授洪水般的席卷,然談及學術修養實不言而喻,可悲當世浮華,難覓真性情。
大約四小時的車程,火車緩緩地駛入站臺。清河屬河北邢臺,因張氏起源和武松鄉籍而頗有歷史人文氣息,而即將見到楊老先生的那份心情卻如此澎湃激蕩。當今時下,盛名者眾而副實寡之,早問先生之名,得見乃甚幸矣;歡喜之余用膠片記錄下了這出站月映。
出站依囑去電,先生告之少等來接。我不思遐想,老先生現在的年紀和聲榮定派人來接,這是自然的事情。幾分鐘后,仍未見明顯的車輛來,此時,一位仙瘦高儒的身影映入眼簾,我們心存悸動的上前:“您是楊景磐老先生嗎?他微笑的摘下口罩:是的?!彪S后我們的手溫暖而親切的貼合在一起。我們邊說便隨老先生走到停車處附近,不遠處一輛車靜靜的閃著前燈。即將靠近,老先生卻掏出鑰匙俯身直面身旁的一輛自行車,此時,我的老師連忙上前搶過車把,這樣我們數分鐘的步行就到了老先生的住所,路上我們滿腹的感動和親切。
老先生家住五樓,一踏進門,客廳里的小書桌、滿桌的書籍資料手稿還有地板上層層疊疊的各類文獻研究資料著實念我們肅然起敬,心里悲喜交加;就是這樣一位年過七旬的長者,一位擁有諸多學術權威專著的名家,一位周易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杰出學者;然而,這就是先生最為平淡、感性、真實的生活狀況。言談開水間,我們被老先生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周易的熱愛和執著所深深折服,為老先生數十載謙默艱辛的研易之路而尊崇,更為老先生高風亮節的品質和滿腹深邃的經綸而傾倒!
楊景磐老先生率性而為謙謙行事,雖年過七旬,卻仍筆耕不輟。其以積極嚴謹理性的周易學術研究傳承為己任,實現了周易研究領域拓展的嶄新高度,特別是對周易三式之首“太乙”的建樹,迄今或少有人及,可謂實隱于市也。
老先生向來對好易之人動之惻隱,特別是晚輩授業解惑而無所求,奈時艱浮躁,同志難覓,所以,和老先生的識交是我們彼此最大的榮幸和快樂。數小時的懇談彈指灰間,豈能釋懷?晚上別過老先生,第二日同進午餐,幾十元的花銷若似淡水,然席間數小時的會心傾談,讓我們的身心獲取了無限的升華,實乃知音緣遇。席間,周易淵源自古到今,先生娓娓道來,充滿了其智慧獨具的深刻見解;特別談到當前的周易研究現狀,老先生心若深沉;眾人為名利所累,而真正貢獻周易學術研究的學者日益稀少,或學院或江湖,理論與實踐能力缺乏辨證與統一,同時也不乏當世所謂大師的驚世言論,給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周易”蒙上了一層灰色的神秘面紗,所以于人于己于周易都是極大的損失和傷害,結果現實就是淪為自然科學研究所不齒,其真“玄”也?正本清源,正心向易,而決非宿命論或神鬼論。
歷史證明,周易之所以擁有如此源遠流長的強大生命力,不僅僅作為古時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飽含深邃的華夏智慧和文明尤其值得我們去嚴謹務實的考察研究論證,并使之服務當今和諧社會,其真諦現今仍具有普遍的重要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在各自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去不斷去感悟、去獲取、去檢驗。
時下正如老先生所言,周易繁榮發展,百花齊放;然周易的正統傳承需要我們認真去做許多工作,豈非一味的沽名酌譽,肆意炒作;吾等將步履楊景磐老先生足跡,努力探尋周易本源,普及周易哲學和傳統文化的理性科學認知,服務社會。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