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玄圃幾十年,碩果累累聲蜚然
——淺談易學泰斗唐明邦的學術成就及貢獻
唐夢華(王繼紅)
唐明邦,1924年出生,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易學家;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張岱年、任繼俞、朱伯崑等大家;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中國哲學,集儒、釋、道之大成,特別對群經之首、三玄之最的《周易》的研究頗深,具有前所未有的引領、開拓與創新。著有《周易評注》、《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周易與長江文化》、《周易通雅》、《論道崇真集》、《李時珍評傳》、《紹雍評傳》、《天人之學》等著作,寫有易學學術論文200多篇,為易學的繁榮發展并走向世界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淡泊明志,處低不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鉤深志遠,探磧索隱,乃當代易界之泰斗。真可謂躬耕玄埔幾十年,碩果累累聲蜚然。下面從一、開研究《周易》之先河,引領易學健康之發展;二、研究《周易》的創新精神;三、攻堅克難的鉆研精神;四、學貫天人的開闊視野;五、暮年心論;六、淡泊明志的學者風范等六個方面,簡淺地談談易學泰斗唐明邦先生的術學成就及貢獻。
一、開研究《周易》之先河,引領易學健康之發展
先生幼年讀私塾就接觸《周易》,上中學時,他的老師私下給他講過《周易》,上大學時,幾位老師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朱伯崑都講過易學。到武大哲學系被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李達親點教中國哲學史,和《周易》結下不解之緣。
1961年,李達校長倡議舉辦一次全國性的王船山思想學術討論會,以活躍全國的學術風氣,特派他去湖南調查、收集有關王船山資料。先生在長沙和衡陽共訪問了二十多位學者和干部,到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學院、湖南省圖書館、船山書社、湘西草堂等單位,收集到許多珍貴資料,回校向李達校長作了詳細匯報,并寫《船山史跡訪問記》一文。為了參加1962年在長沙舉行的王船山思想學術討論會,先生花數月功夫撰寫了《〈周易外傳〉中的若干辯證法思想》長篇論文,提交大會,并在大會上作了報告。這篇論文在大會宣讀后,受到與會代表的熱情稱許。此論文是先生學術論文的處女作,同時也開了建國以來,研究《周易》之先河。從此也大大推動了先生對《周易》研究的興趣和信心,由此先生也得出做了學問的心得:“探險首須披荊莽,跋山尤貴取險途”。
1983年,先生同蕭萐父老師商議,在湖北舉辦全國第一次《周易》討論會。因為他們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多年,不斷涉及歷代哲學家的易學思想:玄學家王弼的易學思想,程朱理學中張載、周敦頤、程頤、朱熹的易學思想,明清之際王船山的易學思想,各有千秋、各有創新,影響深遠,有待深入研究,弘揚光大。他們的創議得到校、系領導的支持,由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批準,并向湖北省有關部門申請到一萬元的學術會議經費。1984年5月,由武漢大學哲學系、湖北省社聯、湖北社科院哲學所共同主辦,由先生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周易》學術討論會,在武漢毛澤東主席曾經下榻的武昌東湖賓館隆重召開,從此掀起《周易》研究熱潮。
1984年5月武漢的周易討論會上,由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朱伯崑和先生等24人,發起籌建中國周易研究會,以推動全國周易研究活動。會上公推劉蔚華任組長,先生為副組長。1987年,劉蔚華老師因公不能參與籌備工作,籌備小組改為籌委會,由先生任籌備委員會會長,先生的老師張岱年先生支持掛靠在中國哲學史學會,為二級學會。1989年,在山東濟南舉行中國周易研究會成立大會,大會公推先生任會長,劉大鈞為副會長兼秘書長,聘請張岱年、任繼愈、朱伯崑等先生為專家顧問,會址定在山東大學,創刊《周易研究》期刊。從此,搭起易學復興與發展的第一個平臺,期間先生的論文《漢代象數易學思維模式剖析》發表,更是建起易學義理與象數結合研究的第一個陣地,從此結束了魏晉以后研究易理不碰象數,探索象數不問易理的歷史。
自從擔任了中國周易研究會首任會長后,當年10月,先生應邀參加在北京飯店舉行的“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及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孔子與<周易>》,論文收入大會論文集。1990年8月,先生主持了在廬山舉行的“《周易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此乃中國周易研究會成立后的首次會議,并為大會作專題報告——《對周易文化價值的再認識》。同年10月,先生應邀參加在安陽舉行的《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國際研討會,并提交論文《周易——打開宇宙迷宮的一把金鑰匙》,同時,還代表海內外學者在首屆殷商文化節開幕式上致辭。隨后,先生參加了多次多個社會團體組織召開的學術會議,開高等學府教授走出象牙塔去社會引領學術健康發展、引導主流學術和民間應用相融合之先河。
先生對易學發展的期望,正如他在寫給2015海峽兩岸周易學術論壇、第26界“周易與現代化”會議的祝賀辭所說;“《周易》乃大道之源,易學乃智慧之海,弘揚易學旨在富國強民,學習易學首重崇德廣業,運用易學誠心服務人民,普及易學教人愛國敬業,光大祖國優秀文化,貫通今古,融會中西,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群策群力實現中國夢,這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易學同仁持之以恒的堅強信念,必將繼續發揚光大。”
二、研究《周易》的創新精神
自1962年論文《<周易外傳>中若干辯證法思想》開始,先生便致力于易學研究,著有易學學術論文200多篇,易學專著8部,對易學的研究頗深、頗廣,并有創新。
(一)為《周易》正名
從1984年開始,先生的多篇論文都肯定《易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為中華第一經,居五經之首。在199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在第三章第一節《<易傳>——古代經邦濟世寶典》里,他寫道:“《周易》被列為五經之首,以其富有精湛哲理、易于啟人智慧,同時亦以其蘊涵經邦濟世準則,而足作為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優秀教材。歷代明君賢相、志士仁人無不認真研讀,從中汲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經濟與文化的指導原則。”
(二)總結出《易經》的三大特點
先生常說,《周易》有三大特點,在世界文化史上最為突出。此觀點早在199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著作里,就有祥細的論述。他認為:
第一、《周易》成書,“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上古,伏羲首畫八卦,尚無文字;中古,周文王衍為64卦,系卦爻辭,是為《易經》,乃占卜之書;近古,孔子及其后學闡發義理,寫成10篇《易傳》,為一部哲學經典。沒有《易傳》,《易經》可能早就失傳了。《連山易》、《歸藏易》之所以失傳,因乃專門占卜之書,沒有文字紀錄。經《易傳》闡發,《易經》從占卜之書,升華成哲學著作,歷久彌新。
第二、《周易》的體系結構特殊。它由文字系統和符號系統結合而成。如此體例的哲學著作,世界文化史上實屬罕見。八卦符號代表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等等,卦爻辭文字就是對符號的內容進行解釋,文字和符號是相互關聯的。
第三、《周易》闡述的正確思想很超越。世界上的古書,沒有哪一部象《易經》這樣,有著如此深刻的哲學內容。 它那“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的宇宙觀;“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的變化內因論;一陰一陽對立統一思想;“窮上反下”、“革故鼎新”的矛盾轉化思想;天地人三才統一的天人觀等,都超越與之同時的外國哲學。
(三)堅持義理和象數并重,打破了中國近代義理象數分離傳統
象數和義理分離早在魏晉時期,主要是王弼提出掃象明理的主張,研易不重象數。漢朝注重象數,對義理沒有更深入闡發,因而走向極端。但是漢代易學家創造了不少易圖,如卦氣圖、爻辰圖、12消息卦圖等。王弼掃象明理的思想,一直影響至唐朝,唐朝的《易經正義》乃是注釋王弼的原注。《周易》象數思維被窒息數百年。宋朝有人開始研究象數,但和義理是分離的。研究象數的人不碰義理,研究義理的人也不碰象數。朱熹當年將幾幅易圖,置于《周易本義》卷首,就遭人批評。先生當年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幾位教中國哲學史的老師講《易》時都未講象數,為此他大學畢業也不知易圖的用途。到武漢大學,開始研究象數,寫了《漢代易學象數思維模式剖析》一文,把象數和義理結合起來,肯定漢代易學象數思維模式的特點,強調研《易》當象數和義理并重。
(四)首先闡發了《周易》象數思維模式的內涵
先生給象數思維作了介定。在1997年論文《象數思維模式概覽》里,他寫道:“象數思維是借助于《周易》的卦象和爻象進行形象思維的方法,取象比類,觸類旁通,以發展理性思維的一種思維模式。”其基本特點是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綜合與分析相統一。他認為太極思維方法是從易圖中得到的啟發。漢朝人創制易圖的思維方法,可看出四個原則。第一,取象比類。就是取很小的物象,比一個很深刻的哲理。如《易傳》所謂,“復,其見天地之心”、“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取象比類思維方法毛澤東用的最多,如反對右傾保守主義者說:“不要象小腳女人走路”。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警告道:有的人“會被糖衣炮彈打中”。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要“摸著石頭過河”,這都是取象比類。第二,矛盾轉化思想。如中國造的文字,就表明了矛盾的對立統一 。上下、左右、動靜、剛柔等等,想到一個方面,就想到對立的另一個方面。第三,矛盾均衡原則。易圖都是陰陽均衡的, 64 卦中乾與坤、泰與否等都是陰陽均衡。中國人最講動態平衡。第四,整體思維,一個易圖就是一個整體。整體的變化最講節律與周期。這種思維模式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比如中醫的藏象學、數術學的陰陽五行學說等等,都是“取象類比”的思維方法的應用,至今也多在應用。
先生說:“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立于世界之林,須要有高深的哲學思維能力。而哲學思維能力是要經受鍛煉的,鍛煉的方法至今為止,是學習前人的哲學。《周易》這本書就是訓練象數思維方法的最佳教材。”
(五)全面闡發了義理易學的文化內涵
《周易》的文化內涵包括甚廣,文學、美學、倫理、邏輯等方面都有涉及,先生著重研究的是五個方面。
1、哲學易。先生同意他的老師馮友蘭先生的觀點,《周易》是富有辯證思維的“宇宙代數學”,它研究的是整個宇宙發生、發展、變化的問題,是賦有辯證思維萌芽的哲學體系。先生寫有兩篇論文,《易經的辯證思維萌芽》、《易傳的辯證思維方法》。先生認為《易經》的哲學思維萌芽在《易傳》中有大發展,其宇宙生成論、太極思維模式、天人統一思想、整體思維、中和思想等,都是先哲們留給后世的寶貴哲學遺產。
2、人文易。先生寫過《周易的核心價值》、《周易與二十一世紀》、《周易論和諧》等。先生說,過去研究《易經》的大都是文學家,近代哲學家很少研究《周易》,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周易》的,在他之前,只有郭沫若寫了兩篇文章,蕭箑父寫過一篇論文《人文易與民族魂》,先生都十分贊賞。他說,我們的民族魂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百多年前思想家們定的清華大學校訓。先生認為,包容精神在傳統文化中的表現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理論思想包容。第二,民族包容。第三、宗教包容。象數思維藝術包容。就是 “百花齊放”,民間戲曲、美術、音樂、舞蹈等多樣并存。
3、科學易。先生認為易學思維方式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他常說,張衡在漢朝時發明了地動儀,祖沖之發明了圓周率,得出了圓周率早于西方一千年。那時沒有物理、高等數學、機械學等完備的學科。這些科學家用什么方法,對古代科技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呢?先生認為是《周易》為他們提供了先進的思維方法,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實際上就是《周易》蘊涵的樸素辯證思維方法和象數思維方法,給了科學家們一把打開宇宙迷宮的金鑰匙,故能捷足先登。此觀點在他早期(1995年)《<周易>——打開宇宙迷宮的金鑰匙》等論文里多有闡述。
4、政治易。先生認為《周易》是歷代治國理財的經典,厘定了中國治國理財的基本原則。我們的老祖宗確實貫徹的很好,不然中華大地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不會有三千年的大一統。大一統思想,強調中央集權,同時強調革故鼎新,推行變法,以至改朝換代,能延續歷史。此觀點在他早期(1996年)《<周易>的政治思想》等論文里多有祥細闡述。
5、管理易。管理主要包括預測、決策、領導、管理等功能。先生認為這些管理的功能,中國在一本書《周易》里就全都解決了,主要是“以人為本”。當代西方把它分得很細,他們主要是管物、計件、管機器。中國的管理是人文管理,關鍵是用人,而用人則要把德放在首要地位。他說,今天,我們吸收了西方的優秀管理方法,再結合傳統管理方法,必將形成最好的嫁接成果,成為更高明的管理方法。可以預期,將來世界各國都會學習中國的管理。此觀點在先生早期(1995年)《<周易>古代管理思想源泉》等論文里多有論述。
(六)確立卦中六爻之間存在網絡關系
先生在1997年論文《卦體——錯綜其數的網絡結構》里寫道,六十四別卦中六爻之間由八個方面形成網絡關系。他說,六爻相互制約,任意變動其中一爻,都會造成網絡內部諸關系的改變。此八種關系為:一、貞悔關系:每一別卦由貞悔(內外)二體所組成。二、三才關系: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貴賤關系:初爻士民,二爻大夫,三爻諸侯,四爻三公,五爻天子,上爻宗廟。四、比應關系:貞悔相互呼應,初與四比。二與五比,三與上比。相比之際,陰比陰、陽比陽叫無應,陰比陽,陽比陰叫相應。五、承乘關系:六爻中下爻對上爻謂之承,上爻對下爻謂之乘。歸妹卦,初與二為陽乘陽,也是陽承陽;三與四為陰承陽,陽乘陰,五與上為陰乘陰,又為陰承陰。六、中正關系:六爻之中,按奇偶之數分陰陽,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謂之得位或正位;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謂之不正位或失位。二爻為下體之中,五爻為上體之中。既濟卦,六二與九五,既正位又有應,是為中和,屬卦爻組合的最佳狀態;歸妹卦,九二與六五雖有應,卻失位,非最佳狀態。七、互體關系:六爻中二、三、四爻構成一經卦,稱為上互或五互, 三、四、五爻構成一經卦稱為下互或二互。64卦中任何一別卦都包含兩個互體,加上原來的貞梅二體,共有四個經卦。八、錯綜關系:是指兩別卦之間的相互關系。同一卦體,正面看是此卦,倒立過來成彼卦,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坎、離、中孚、小過、頤、大過相錯不相綜,其余56卦全是相綜之卦,故64卦只有36個卦體。卦中六爻之間存在網絡關系,為整體系統,此系統可以應用到應用易學。
三、攻堅克難的鉆研精神
先生在《周易》與易學史研究方面,完整、全面而又有深度的闡發。特別是先生對象數易、先天易的研究,篳路藍縷,探賾索隱,有突破性的貢獻;先生對道教道義、道家思想精髓及著名道教典籍,人物之深透細密的分析研究,有創造性的建樹。他著有《李時珍評傳》,從古代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入手,多學科、多視角理解李時珍及其本草學新體系、新方法的內涵與《本草綱目》內涵的多學科的價值,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哲學的成果。《李時珍評傳》原為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一,今被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列為《荊楚文庫》中,今年出版。
(一)對“易外別傳”先天易學的研究
對先天易學的研究,別人視為畏途,先生則用力較多。可以說,對邵雍的研究是先生整個易學研究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懷著對這位先賢圣行的崇敬之心,先生在總結20世紀研究邵雍思想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之上,撰寫出關于邵雍思想的綜合性著作《邵雍評傳》。該書對邵雍的生活時代、生平事跡、政治思想、人生哲學、先天易學、后天易學、認識論、思維方法諸方面作了客觀評述,充分展示邵雍的思想風貌和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與成就。邵雍是北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易學家、史學家和詩人,他不求聞達,終生不仕,身居隴畝,心憂天下,埋頭著述,撰寫《皇極經世》,創立“易外別傳”的先天易學。邵氏閉門30年,留下的思想著作雖只有20多萬字,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卻作出了三方面重要貢獻:(1)闡發新的宇宙本體論;(2)開創先天象數學;(3)創立新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邵氏繞開《周易》的卦爻辭和《易傳》的思想原理,傳承陳摶《先天圖》,創立先天象數學,以象數為基礎,創制精妙的“先天四圖”及《皇極經世》,以之“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里人物”,特別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構思奇妙,符合近代數學思維模式;經得住二進位制數學的檢驗,令人折服,使二進位制創立者數學家萊布尼茨為之傾倒。《邵雍評傳》清理了先天易學的宇宙本體論及其運化準則;闡述了先天象數學關于宇宙萬物衍化的數學圖式;廓清先天易學的歷史觀,將其“元會運世”的歷史衍化進程,視為彌綸天地的世界歷史年譜,將其“皇帝王霸”歷史觀,視為別開生面的中國歷史年鑒編纂思想;肯定邵雍的先天易學實為關于宇宙結構的創造性探索,其整齊劃一的象數序列圖式,構思奇妙,超越傳統易學思維框架。據悉,《邵雍評傳》一書自1998年出版發行以來,廣受歡迎。此書原屬《中國歷代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一,今已列入河北出版的《燕趙叢書》。
(二)對“別開生面”長江易學的研究
先生晚年以當仁不讓的創新精神,致力于長江易學的研究工作,與汪學群合著《易學與長江文化》一書,從而開墾出有關長江易學研究的處女地,功莫大焉。長期以來,已有的中國歷史文化著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似乎形成了一種定勢,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搖籃”,即黃河中心 。而對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從未給予應有的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促使學術界對長江流域各地區文化形勢、長江文化與易學的關系等進行重新審視、考察和研究。在《易學與長江文化》一書中,先生粹取不同歷史時期30余位有代表性的易學家,剖析其易學著作及易學思想,展示他們在易學史上的突出貢獻,如此脈絡如藤,典型如瓜,藤瓜并舉,從而系統地清理長江文化中易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特殊貢獻,其研究成果可謂是振聾發聵,擲地有聲,使人從盲瞽走向聰慧。此書列為《長江文化叢書》之一。
(三)悟道參玄,延年益壽
先生常說:“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周易》和道家同根同源。”除了在易學方面進行艱苦的探索和研究外,先生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和道教人物人格魅力的感召,對中國的道家和道教進行了廣泛的學術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關于道學研究,先生著重研究其長生久視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注重其在醫藥、外丹、內丹方面的貢獻,服膺新文化泰斗魯迅先生的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在研究道家、道教文化過程中,他首先論定老子其人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其不同形象。對于道教典籍總匯的《道藏》,全面地評述其文化價值。而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先生對道教教義、思想精髓及許多著名道教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分析,舉其精要者,約有以下幾端:
1、外丹研究。先生對道教外丹術進行了研究,論述其對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道教不愧為世界上唯一與科學聯盟的宗教。贊同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的論斷:“道家又能將自己的理論付之實行,所以東方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和藥物學都淵源于道家,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先生認為,外丹術是中國古代化學的萌芽,而且對推動古代礦物學,古代醫藥學,古代冶煉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古代天文、地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對火藥的發明等,都起到了重要而深遠的作用。條分縷析道教外丹術的貢獻,他的研究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2、內丹研究。作為一名易道學者,先生對道教的內丹術也作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關于道教教義、手印、符錄、青詞、戒律等都有所涉獵,撰寫了不少評論文章。為崇真論道,深入研究道家道教文化,他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如主持了隆中——武當山召開的道家道教與現代文明研討會、出席在臺灣嘉義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等,與會之余遍訪道教名山宮觀,參觀仙真塑像及道院風光,加深形象認識。特別是道家的養生要訣和內丹修煉使先生自己深受裨益,在日常生活中他奉行“養性貴守和,煉身貴守恒,飲食貴守淡,起居貴守時”的道家養生要訣,堅持打太極拳、修煉內丹幾十年,以至壽臻耄耋仍身輕體健,年至90有5乃平靜、安祥地歸去。
3、神交仙真高道。先生神交古代仙真高道,尤其是對道教歷史人物陳摶老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肯定他傳授《先天圖》發展先天易學,傳授《無極圖》發展內丹術的貢獻。應該說,有關陳摶老祖的仙風道骨、易學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和貢獻等,也曾有人耗資費時進行過大量研究,但淺嘗輒止、鮮有成績者多,深入下去、卓有成效者少,但先生卻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神馳八荒,以如椽大筆為世人奉獻出一部煌煌數萬字的《陳摶評傳》,令人驚嘆。評傳中,先生以“圖南未遂遁玄門”、“高臥華岳傲王侯”、“承傳易圖留后世”、“參悟內丹指玄機”等章節,磨垢刮光,生動地再現了陳摶老祖一生的履歷及作為,強調指出陳摶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無愧五代宋初道學大師,其思想成就絢麗多彩,陳摶手不釋卷,鉆研易學以圖象反映獨到心悟,開宋明圖書學之先河,成為宋明道學先驅;酷愛老莊,行清靜無為、抱樸守拙之教,指引道學理論新發展;苦煉內丹,參悟內修理論,創立陳摶學派,經后繼者精心闡揚,綻出燦爛之花。陳摶以一代高隱,影響五代宋初幾代王朝政治,其高風亮節化育北宋一大批道教學者、文人學士。毫不夸張地說,先生對陳摶老祖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為他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古稀高道不畏艱,沙漠雪山從容邁;信士熱烈迎仙客,西域風情最迷人;行宮論道常愜意,‘一言止殺’傳美談。”這是先生對長春真人丘處機西游之行的贊美之詞。先生撰寫了《一言止殺,功垂萬代——讀<長春真人西游記>》的文章。《長春真人西游記》乃長春真人弟子李志常所撰,描述了公元1220年,年屆73歲高齡的長春真人抱救世宏愿,應元太祖之邀,率18位弟子從山東棲霞出發,渡荒漠、穿戈壁、越高山,行程萬里,歷時二年余,最終到達西域大雪山會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艱苦歷程。先生所撰《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研究文章,拂歷史之塵埃,展真人之風采,對長春真人克服重重艱難險阻,西行宣道、沙場吊古、行宮論道進行了全景式描述,對異域風土人情以及真人詠志抒懷、開導信眾的詩句予以采擷和呈現,特別是對長春真人洞察時艱、心系民瘼、解民于倒懸、一言止殺以使萬民免屠的歷史豐功偉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其文洋洋灑灑,引經據典,名詞華句,汪洋恣肆,令人閱之而興味盎然。先生以為,如若以此為腳本拍成一部電視劇,則可與明朝吳承恩所撰、描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西游記》相媲美。
4、構建直覺思維哲學命題。在長期研究易學和道家道教及中醫藥學的過程中,先生深深體會到直覺是超越人們習以為常的感性認識和理件認識的規范。先生在論文《道家、道教注重直覺思維之真諦》中寫道:直覺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種突如其來的心理體驗,它是人們常說的一種頓悟、靈感式的認知活動。它的特點是不借助于邏輯推論,而把平常的理性認識活動撇開。它誘導人們不靠天,不靠神,全靠自己超脫自己,自己純化自己。它是打開神秘文化殿堂的一把金鑰匙,人在直覺思維所誘導的心理狀態下,可能領會神秘的數術,并產生一些特異功能。先生認為探討科學與神秘文化的關系,不得不涉及直覺思維這一哲學問題。道家道教對發展中國哲學思維有著多方面貢獻,關于直覺思維的論述,是其突出貢獻之一。直覺思維對于科學探討,對于新的科學規律的發現,往往起著妙手催生的助產婆的作用,或類似化學中的催化劑作用。它可以幫助科學家們在創造性科學思維中,由于某種條件的觸發,異想開天地突破一個關節點,使認識發生突變,捕捉到難得的機遇,從而對研究的課題獲得帶結論性的正確解決,導致科學上的重大發現。
當然,先生也說直覺思維并不是人們有意造成的,而是經過長期潛心探索,“眾里尋它千百度”;借助于多種知識,多種方法,反復實踐或實驗,未能獲得突破性進展,在偶然因素激發下,“豁然開朗”,“得來全不費工夫”,取得最后成功。先生說,愛因斯坦也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發現的成功道路上,“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這的確是愛因斯坦在科學探索中的經驗之談。玻爾也說過:“實驗物理的全部偉大發現都是來源于一些人的直覺。”這絕非夸張之詞。
(四)學佛獨守“拙火定”、金剛灌頂慧門開
在中國宗教里,先生除對道教研究較多外,對于佛教也有一定興趣,不時參加佛教界的學術活動,寫過幾篇論文。先后參加過湖北玉泉寺舉行的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大師圓寂1400年紀念大法會及學術討論會(1997年),蘇州西園寺舉行的新時期佛教教育研討會(2000年),河南光山舉行的凈居寺與天臺宗學術研討會(2000年),武漢歸元寺舉行的“佛教文化研討會”(2002年),湖北黃梅五祖寺舉行的“禪宗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2004年),武漢大學舉辦的“佛教百年”國際研討會(2006年),為湖南舉辦的“石頭希遷與曹洞禪”研討會(1998年)提供了論文,因故未能與會。先生所撰佛學論文,《曹洞禪理與<周易>》、《援佛解<易>、引儒證佛——讀<周易禪解>》等,都著重論述了佛學與易學的關系,被分別編入大會論文集。
關于學佛,有一事值得特別一提。就是藏傳佛教——密宗,對先生的養生方法有一定影響。1992年,有位河南的佛教居士來武大宣揚藏密功法。教大家練功,旨在祛病延年,先生也去學了。次年,一批聯系藏密功法的朋友,相約去朝五臺山,時值青海夏瓊寺的夏日東活佛在五臺山茅蓬山莊布道,舉行五天大法會,最后為他和參加的信眾舉行大威德金剛灌頂,并贈他藏傳佛教法名仁欽多杰。
五臺山茅蓬山莊的法會,先生印象極深,曾見兩位活佛,并留影存念。活佛灌頂時,晴空突降細雨,不可思議。難忘活佛灌頂之盛情。曾寫小詩志念,《五臺山法會》:
法壇靈威鎮茅蓬,雷音警世萬劫空。
活佛布道振金鐸,甘露普施眾生同。
百千信士頌聲涌,漫天花雨降從容。
金剛灌頂慧門開,靈鷲伴我佇峻峰。
(五)對《周易》與中醫藥理論的探討
關于古代科技思想,先生亦興趣盎然。為了寫《李時珍評傳》、《本草綱目導讀》,他首先研究了《黃帝內經》的《素問》與《靈樞》,以及《本草綱目》,注重探討中醫藥理論同《周易》的關系。論定《內經》理論同《周易》樸素辯證法思想息息相通,陰陽五行思想成為《內經》醫學理論的基石。由醫易會通,促使先生進而探討了古代其他科技思想同《周易》象數的關系。先生撰《李時珍評傳》,力圖從多學科多角度闡發《本草綱目》的文化價值,除表彰其在創建本草學新體系,厘定本草分類新方法,發明新藥物,豐富藥性.增廣百病主治藥等方面的貢獻外,還特別論述此書對研究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農林牧漁以及歷史、文學的重要參考價值。此外,先生還從哲學思想角度探討了李時珍之所以能自學成才而勇攀科學高峰的秘密,他的獨創精神基于他富有辯證法的思維方法,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萬物化生源于元氣的自然哲學。《李時珍評傳》原屬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一,今已列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荊楚文庫》。
四、學貫天人的開闊視野
先生耄耋之年,編成一部傳統文化巨著《天人之學》。先生在明清之際哲學、中國辯證法史,周易哲學(象數與義理)、儒學、道家道教、佛學、古代科學技術哲學等領域功底甚深、貢獻卓著。本書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天人之辯較之道器之辯、理氣之辯、有無之辯、義利之辯、理喻之辯、名實之辯等,持續更深遠,影響更深廣。
先生認為,從中國哲學傳統看,無論宇宙觀、歷史觀、方法論,古今先哲玄思宇宙,愛智崇真,所追求著,無非“天人合一”,保合太合,以建和諧社會,以促世界和平。
五、暮年心論
先生暮年也沒有停止對哲學的思考和對易學的研究。他說,《周易》的陰陽觀、太極觀、天人觀、五行觀以及中醫的經絡觀,是中國人的獨創,在世界文化界獨樹一枝,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甚至可以申請諾貝爾獎,或者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把這五觀叫做他的暮年心論,并安排他的傳人繼續做此課題的研究和創新。
六、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