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穎兄未曾謀面,接到電話若然如故,同庚之歲,情形各異,相距千里,感而遂通,幸甚至哉!今下,心境謙和不恥下問者尤為難得,其當之一也。
其問有三:
第一,易數是否可以預測未來?如果可以的話,預測的科學依據是什么?如果不可以的話,那么易數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第二,八字命理和風水是否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如果可以的話,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未來?這樣會不會導致宿命論?另外,八字命理和風水是不是封建迷信?易數是不是封建迷信?
第三,易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有沒有聯系?作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能不能學習易學,易數,乃至于八字命理和風氣?
對于以上三點問題,我簡單談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僅作參考吧!
一、首先來講,“易數”即周易術數體系,源于古代周易占筮活動,作為一種重要決策手段服務于當時的統治階級,盛行于士大夫階層。
“易數”淵源也多見于《尚書》,自中古“三易”龜蓍占卜,到春秋孔子作《十翼》詳述“易數”大衍筮法,至此,“易數”體系擺脫神巫崇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封建迷信”而確立,故子不言亂力怪神。
隨著歷史的進程,“易數”自上而下,逐漸世俗化、邊沿化,成為一種社會民俗文化現象的特殊業態而存在,這也造成了千余年來所謂的“易理”與“象數”之爭。朱伯崑先生在《易學基礎教程》中說到:“所謂‘學’,指有關天地人生的道理;所謂‘術’,指用蓍草算命的技法。”此處“蓍草”與“算命”實則兩回事,一個是用50根蓍草來決疑解惑謀略,一個是用生辰八字來推人命運順勢而為,一個興于商周之際,一個始于近唐中期。因此,兩者不可一概而論。我個人主張“學”與“術”并舉,“理”與“數”兼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易為君子謀”…“易數”流傳至今數千年而不衰,理應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預測功能,綜合目前考古文獻、易學研究、史料易論來看,“易數可以預測未來”雖有爭議,但總體講,這個觀點是能夠站得住腳的。只不過,采取什么“易數”方法預測未來?預測“什么”(主體和對象)的未來?以及預測未來的概率高低?則另需探討。
“極數知來之謂占。”易數預測是古人基于天文、地理、歷法、算數等相關通識,創建的一套具有非線性思維的決策模型機制,運用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六十四卦等基本語言,根據不同的易數預測方法,按照嚴謹的推算步驟,占驗所論吉兇。因此,我認為靈活掌握一門易數及經驗,對于揭示易數預測之奧妙至關重要,或許這就是“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智。”的緣故吧。進而,我覺得“易數”與“科學”本質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范疇,不能用“科學依據”來假設求證“易數預測”的合理性。否則張飛和李逵就真打起來了。易數預測和科學預測是否可以用“殊途同歸”、“和而不同”來對待呢?兩者都是在各自的理論、經驗和方法指導下,進行探索追求事件的未來與真相,從未止步,任重道遠!
二、八字命理和風水,是分別探討個體規律和環境作用的,兩者對于人的影響是存在的,只是對于一個人未來的影響程度多少?則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的,需做個體對象研究。
八字命理和風水都屬于“易數”的范疇和分支,我們常講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三要素,或可如此對應,命理主要探討“人”的命運規律,風水探討“地”的環境影響,而卜筮則驗“天”時變數。
八字和命理是從屬關系,而八字也相對尋常,另外也有“紫微斗數”、“鐵板神數”、“太乙人道命法”等其他命術學說種類。八字命理于唐代為李虛中所創立,即“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勝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處其年時,百不失一二。”此韓愈為其《墓志銘》所作。誠然,死者為大,其中難免言辭褒譽有嘉,但也可參考一二。
用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來推算一個人的先天之“命”和后天之“運”,即個人先天格局、天賦秉性、旺衰喜忌以及后天大運流年四時忌宜等等,其初衷是,正視自己、揚長避短、把握時機、順勢而為、樂天知命、不患得失。
風水有人稱其為古代環境科學,從古代都城選址、宮殿營造、陵園建設、民居住宅等都無不強調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歸旨,尋求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和諧與吉祥智慧。風水學說自晉代日趨成熟,對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影響至深至廣。我們常講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好的風水“地靈”就是沃土充滿生機與活力,自然能夠孕育滋生豐饒的物產和厚重的人文底蘊。
風水涉及到古代地理分野、地質地貌、水文氣象、天文星象等,同樣與卜吉、擇課等“易數”密切相關。在現實生活中,包括建筑設計、人文景觀、住宅家居、辦公場地等方面,風水越來越受到更多人們的重視和借鑒。最直觀的就是為人們營造更加友好和諧、健康舒適、宜居宜商、品質優越的環境氛圍。
風水分為形勢巒頭和理氣玄空兩大流派,其中,又以唐代的楊筠松、袁天罡、李淳風,明代劉伯溫、廖均卿等為代表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風水學者。且歷代朝廷沿制設置司天監靈臺郎、欽天監博士等官職面向全國考核選拔風水方面的人才。明末及清末欽天監的風水博士及書籍四散流傳,此后又于江西、兩廣、福建沿海等地傳播開來,時至今日,風水無形中成了一張中國特有的文化標簽,特別是在海內大有風生水起之勢!
我傾向于將八字命理和風水等“易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對待,它們本身的理論知識學術體系并非渲染“封建迷信”思想和內容。而是它們容易被“封建迷信”,特別是被人“掛羊頭賣狗肉”當成他們謀財的工具和法寶。“封建迷信”這口鍋背的有點黑,但又能怎樣呢?一般人哪有心思和功夫去學習和辯別呀,無非茶余飯后一席談資罷了!也只有真正下功夫的人,才能從中獲益得到正見和啟思,常懷敬畏之心、公允之心、仁德之心,在當下踐行的又有幾多?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八字命理”、“風水”、“易數”等一點兒“封建迷信”色彩也沒有,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些術數的種類繁多,歷時久遠,有很多早已失傳,或者有古籍傳世但早已無從考證不知其法了,加上古人寫書版本眾多存在差異,特別是最頭疼的開頭風格一轉神仙下凡,這往往淪為今人疑古話柄,不假思索予以全盤否定之而后快!“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易數”死讀肯定是不行的,加上“筮無定法”,“易數”的運用實在是太靈活多變了,這就賦予了“師承”、“家傳”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拋開這兩點,如果路子不正加上急功近利的話,多數人上來就會走偏或誤讀,有的把自己搞的神經兮兮,有的裝神弄鬼故作神秘,這些叫做“封建迷信”并無不可。
三、易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顯然沒有必然的聯系。易學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融合發展,成功奠定并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進程。兩者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代和文明語境,但是各自具備某些相似性的辨證唯物思辨。
當前,在中央黨校、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中央民大、山大等國內一批知名高校中,都有開設易學文化課程,部分成立了專門的易學甚至易數研究機構,開展學術研究、古籍出版、易數討論等內容。一定程度上,對于加強易學和易數的健康持續發展引導具有積極地意義和作用。
近十年來,在弘揚傳統文化大政方針的倡導下,在加強文化自信增進民族凝聚力的形勢下,易學及易數研究者、從業者也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和踐行者。代表性事件是,國際易學聯合會曾先后委派四位專家學者進入中南海紫光閣為國家領導人講授易學。而在中央文史館、中科院、社科院、全國政協、國務院參事室等重要咨政智庫亦有專研易學、易數方面的資深學者和科學家,為國家重大決策貢獻中國智慧力量。
易學的范圍很廣,通觀其思想及內涵,很大一部分是儒家治國安邦經世致用的方略及智慧。歷代不乏明君高士對易學及易數幽贊有嘉,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如此來講,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學習易學,只要是心懷天下為國為民尋求智慧,這又有何不可呢?當然,我不太建議他們學習易數,易數的確存在有特殊性,真正能夠掌握和運用易數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仍是極少數,當這種學術一旦被心懷叵測之人妄加利用,其后果不堪想象。所以,在唐代法典明確規定了哪些易數是于百姓術士不可修習的,如“太乙”、“遁甲”之術。
曾仕強教授曾講過,很多人關心他為什么遲遲不講占卦也就是易數預測,是因為這是一件非常令人著迷的事。此處一語雙關,“著迷”有兩層意思,一是讓人充滿好奇與向往很了不起。還有一層意思是,如果對易學知識譬如卦爻辭象傳沒有一個清晰客觀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就急于冒然去進行易數預測,其結果就是執迷不悟不能自拔,這樣不僅不能夠起到好處,反而適得其反了。所以,我覺得易學特別是易數的研習范圍不宜宣揚,而且必須以“德”“正”作為根本出發點,以造福社會和生民為己任,以傳承易學和易數學術為追求,慎重其事,闡揚善意,心存敬畏,順應天道。
武漢理工大學講師 陳穎博士
文/楊懿人
2019年6月10日7:18分于北京三式乾坤